品牌改名更名的四大原则:破局与新生
2024年07月22日
品牌不仅是企业身份的象征,更是连接产品与消费者情感的桥梁。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、消费者偏好的迁移以及企业自身战略的调整,品牌改名或更名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策略选择。本文将围绕品牌改名更名的四大原则展开论述,并通过具体实例加以说明,以期为企业在品牌重塑之路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。
一、为业务突破,或定位调整,创立初期能改就改,趁早改
在品牌创立的初期,由于市场定位尚未明确或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,原有的品牌名称可能无法准确传达企业的核心价值或未来发展方向。此时,适时进行品牌改名,有助于企业实现业务突破和定位调整。
实例分析: 亚马逊(Amazon)最初名为Cadabra,意为“神奇”,但发音与“cadaver”(尸体)相近,且未能充分展现其作为全球最大在线零售商的愿景。1994年,创始人杰夫·贝索斯决定将品牌更名为Amazon,寓意“地球上最大的河流”,象征着公司希望成为互联网领域信息流通的巨擘。这一更名不仅解决了发音问题,更精准地传达了企业的雄心壮志,为后续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例如,拼多多在创立初期叫“拼好货”,主要聚焦于水果生鲜的拼团业务。但随着业务的拓展,公司希望涵盖更广泛的商品品类,“拼好货”这个名字显得过于局限。于是,公司果断更名为“拼多多”,这个新名字更能体现其多元化的团购模式,为其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二、子业务强大或受连累,要和母品牌分离,突显专业
随着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,子品牌可能会逐渐壮大,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母品牌的影响力。此时,为了避免母品牌的负面影响波及子品牌,或为了更清晰地展现子品牌的专业性和独特性,选择将子品牌与母品牌分离成为明智之举。
实例分析: 谷歌(Google)旗下有多个成功的子品牌,如Android操作系统和YouTube视频网站。尽管它们都与谷歌紧密相连,但各自拥有独立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。特别是YouTube,作为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平台,其品牌知名度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谷歌本身。这种分离不仅突显了YouTube的专业性和创新性,也避免了谷歌其他业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,促进了YouTube的独立发展。
三、名字跟消费者没情感交流,对经营没帮助,业绩不行就得改
品牌名称是消费者与品牌建立情感连接的第一步。如果品牌名称无法引起消费者的共鸣,或者无法有效传达品牌的核心价值,那么它就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,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。
实例分析: 星巴克(Starbucks)的前身是一家名为“天天咖啡”(Il Giornale)的咖啡馆,尽管咖啡品质上乘,但店名平淡无奇,难以吸引顾客。1987年,创始人霍华德·舒尔茨决定将其更名为“星巴克”,灵感来源于美国作家赫尔曼·梅尔维尔的小说《白鲸记》中一位富有魅力的船长大副的名字。这个名字不仅富有诗意和异国情调,还巧妙地与咖啡文化相结合,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,推动了星巴克品牌的全球扩张。
四、碰上重大公关危机,必须改头换面
在遭遇重大公关危机时,品牌名称往往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,甚至成为负面情绪的载体。此时,通过改名来切断与负面事件的直接联系,重塑品牌形象,成为企业自救的重要手段。
实例分析:三鹿集团在三聚氰胺事件后,品牌声誉遭受重创。虽然事件的责任主体是三鹿集团,但“三鹿”这个品牌名称已经无法再被消费者接受。如果企业想要重新进入市场,改名是唯一的选择。
又如,BP(英国石油公司)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,品牌形象受到极大损害。为了重新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,BP 采取了一系列的品牌修复措施,包括在宣传和推广中强调新的环保理念和社会责任,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对品牌进行了一次“软性改名”。
品牌改名更名是一项重大决策,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。遵循上述四大原则,并结合深入的市场调研、消费者洞察和战略规划,能够提高改名更名的成功率,为品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活力。但同时也要注意,改名更名只是品牌发展的手段之一,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升产品质量、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,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