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给产品起一个好名字-产品命名的三重修炼
2025年04月18日
在杭州西湖龙井核心产区,茶农卢正浩的后人每年都要为新茶命名。早年他们曾推出“御前十八棵”这样端着架子的名字,市场反响平平,反而不如“贡牌”龙井在消费者心中扎根深。直到将明前头采茶命名为“狮峰云雾”,既点明狮峰山产地,又以“云雾”暗合高山茶韵,价格立刻翻了两番,甚至有茶客专程探访:“这茶真长在云雾里?”
这印证了产品命名的本质:不是堆砌辞藻,而是要在消费者心智中播种具象的想象。正如“三顿半”咖啡通过数字刻度唤醒“三顿正餐+下午茶”的消费场景,“自嗨锅”三字自带单身经济的热闹画面。好的产品名应是会行走的广告,自行传递价值主张。
如何给产品起一个好名字?
第一重修炼:接得住文化,听得懂人话

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曾推出名为“青花缠枝莲纹梅瓶”的仿古瓷,结果年轻人敬而远之。后与故宫文创合作开发“千里江山”茶具,用传世名画IP+现代极简设计,半年卖出30万套。购买者坦言:“既有文化背书,又不用担心买回个古董供着。”
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“翻译力”。云南白药推出“豹七”三七粉,借《本草纲目》中“三七铜皮铁骨,如豹之勇猛”的记载,用数字“七”破除中药材的神秘感;反观某矿泉水品牌曾命名“西藏5100”,消费者却困惑:“难道要记海拔高度买水喝?”
老字号“瑞蚨祥”绸布庄的名字源自“青蚨还钱”典故(古代钱币代称),如今依然被婚庆市场追捧;新兴茶品牌“茶里”用口语化命名打破行业玄学,让年轻人觉得喝茶不必懂茶道。最经典的当属“可口可乐”——1927年进入上海时原名“蝌蝌啃蜡”,后蒋彝教授将其译为“可口可乐”,四字道尽产品特性与文化适配。
第二重修炼:舌尖上的生意经
充电宝行业曾陷入“电霸”“超能核”等浮夸命名混战,直到Anker推出“Nano”系列(意为纳米级迷你),用技术术语打造差异点,单品年销超2000万件。快递站老板说:“顾客进门就问‘有没有那个纳米充电宝’,比说型号管用。”
食品界更懂命名玄机:周富裕把“周记鸭脖”改为“周黑鸭”,用视觉+味觉联想的命名,让武汉特产走向全国;养元饮品放弃“健脑口服液”命名,改用“六个核桃”创造品类新赛道,年销售额一度破百亿。
方言更是天然的传播密码:长沙文和友推出“招牌虾”(当地称小龙虾为“口味虾”),用本土话术引发情感共鸣;重庆“珮姐老火锅”借方言谐音“配齐”,在抖音衍生出“毛肚要配齐,鸭肠要配齐”的病毒式传播。
第三重修炼:给名字穿上防弹衣
2012年“喜茶”创始人聂云宸被迫从“皇茶”更名,因无法注册含“皇”字商标。这场价值5600万元的教训催生了新策略:不仅注册“喜茶”商标,更抢注“喜茶妹妹”“喜小茶”等防御性商标,筑起品牌护城河。
国际品牌更早深谙此道:红牛注册“RedBull”同时保护“BlueBull”“BlackBull”;迪士尼为“雪宝”(《冰雪奇缘》角色)注册全品类商标,连雪糕造型都申请专利。本土案例中,“三只松鼠”不仅注册了“松鼠云造”等关联商标,更将萌态松鼠形象注册为立体商标,形成多维保护。
文化壁垒也是防火墙:东阿阿胶将“炼胶技艺”申报为非遗,把“九朝贡胶”等传统工艺名称注册为商标;王老吉与加多宝争夺“红罐凉茶”视觉资产,本质是对消费者心智符号的攻防战。

好名字要经得起时间蒸煮
上海“光明”冷饮坚持65年不改名,从“光明牌棒冰”到“光明优倍”,始终延续“光明”二字传递的品质信任;北京同仁堂的“安宫牛黄丸”命名沿用清宫御药房原名,百年老字号溢价达30%。
对比之下,某果汁品牌从“鲜橙多”改为“酷儿”再转型“果粒橙”,三次更名损失品牌资产;而农夫山泉坚守“天然水”定位,即便遭遇水质争议,“大自然的搬运工”这句与品牌名深度绑定的slogan仍稳住基本盘。
起名不是玄学,而是战略
瑞士手表品牌Swatch(Second Watch)本意为“第二块表”,却因读音近似“swatch”(轻扫),被重新诠释为“轻奢时尚表”;日本精工表(SEIKO)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放弃直译“精密工业”,选用“精工”二字既保留日式匠心,又契合中文语境。
当你在便利店拿起“东方树叶”无糖茶,会自然联想传统茶饮健康化;看到“简爱酸奶”四个字,已预设了“配料表干净”的产品特性。这些名字如同隐形桥梁,让产品价值无声抵达消费者。
若为命名犯愁,不妨研究菜市场的智慧:为什么“褚橙”比“云冠橙”卖得贵?为何“佳沛”奇异果能摆脱“猕猴桃”的土气印象?这些经得起推敲的名字,都在证明一个真理:好名字会自己走进人心,但这条路需要用文化基因、消费洞察和法律铠甲共同铺就。
探鸣起名网-中国较大的商业起名公司,成立于上海,拥有一线命名策划顾问团队,提供专业科学的公司起名、品牌命名、商标起名、产品起名、企业取名服务,塑造强势品牌基因。所有方案包注册通过,包满意!微信:i-nam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