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车轮”到“萤火虫”:一支部一品牌怎么取名的实践破题指南
2025年04月10日
给党支部取品牌名,听起来像命题作文,既要体现党性,又要接地气;既要严肃庄重,又不能老气横秋。其实这事儿和种树很像——得先摸清土壤的特性,再选合适的种子,最后耐心培育才能让名字真正活起来。
举个例子,浙江某社区党支部曾为取名头疼:直接叫“XX社区党支部”太普通,想体现特色又怕用力过猛。后来他们从社区里那棵200年的老樟树得到灵感,取名“樟树下党支部”。这个名字一出,老居民立刻想起樟树荫下听党课的场景,年轻人也联想到“扎根基层”的寓意,就连宣传栏里“樟树根连千万家”的标语都顺理成章。这种命名方式就像给老树嫁接新枝,既有历史厚重感,又能长出新的生命力。
一支部一品牌怎么取名?
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名字最结实

北京胡同里的“车轮党支部”就是个典型。这个支部成员多是胡同停车管理员,最初想过叫“平安停车先锋队”,但总觉得隔着层纸。后来他们发现管理员们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胡同里,车轮既是工具也是守护街坊安宁的象征,干脆就叫“车轮党支部”。名字定了之后,他们设计了车轮形状的党建LOGO,把“转出邻里温度”当作口号,连组织生活都安排在电动车充电站旁的院子里开。这样的名字不需要解释,往墙上一贴,路过的居民就知道这是“自己人”。
让名字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
某山区乡镇党支部曾经面临年轻党员流失的问题。他们给品牌取名时没有堆砌“青春”“活力”这些词,反而用了当地孩子挂在嘴边的一句方言——“萤火虫党支部”。山里娃夏天最爱追萤火虫,这个名字既勾起年轻人的童年回忆,又暗含“聚微光成星河”的动员理念。后来他们真把废弃小学改造成“萤火虫学堂”,周末教孩子念书,寒假带青年直播卖山货,品牌名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。
把名字变成一面镜子
上海某科技园区党支部的命名过程更有意思。他们服务的企业多是人工智能公司,本想往“云”“智”上靠,结果走访时发现企业真正需要的不是高大上的概念,而是实打实的政策对接。最终定名“翻译官党支部”,意思是帮企业把党委政府的政策“翻译”成创业者听得懂的话,把企业的困难“翻译”成职能部门接得住的诉求。现在园区企业遇到问题常说“去找翻译官聊聊”,这个名字就像面镜子,时刻提醒支部成员别端架子、要说人话。
老传统里也能翻出新花样
红色教育基地的党支部命名容易陷入套路,但井冈山某讲解员团队的破局方法很巧妙。他们没叫“红色传承先锋队”,而是取名“映山红党支部”。一来井冈山每到四月满山映山红,二来暗含“把红色历史映照进新时代”的意思,三来“映山红”民歌是当地特色,游客听完讲解还能学两句山歌。后来他们设计文创产品,把党徽和映山红结合成图案,连研学活动都叫“重走映山红之路”,名字用活了,品牌自然就有了辨识度。
名字不怕土,就怕不贴心
东北某农村党支部最初起了个文绉绉的名字叫“耕读传家党支部”,村民却私下嘀咕:“不如叫‘大喇叭实在’。”后来他们真改成了“炕头党支部”,专门在农闲时坐在老乡炕头上开议事会。名字一改,效果立竿见影——留守老人说“炕头热乎,说话不冻嘴”,养殖户建议“把防疫知识印在炕席上”,连镇里干部来调研都说:“这名字改得好,一听就知道你们在干啥。”

好名字要能自己讲故事
青岛某船舶维修厂的党支部品牌名特别有意思,叫“船钉党支部”。老书记解释:“船上最小的钉子锈了整条船都得停摆,咱们党员就得像船钉一样,看着不起眼,缺了谁都不行。”工人们把这句话刻在车间墙上,新员工培训第一课就是去码头找生锈的船钉。后来厂里搞技术攻关,支部成员组成了“船钉突击队”,品牌名从墙上走到现实,比什么口号都管用。
别怕名字小,小名也能办大事
四川某安置社区党支部曾想用“连心桥”“惠民苑”这类名字,但搬迁来的村民不买账:“桥啊苑的咱山里人听不懂。”后来他们发现,老乡们最记挂的是各家带来的泡菜坛子,于是取名“泡菜坛子党支部”。名字一定,事儿就好办了——支部建起共享菜园,党员教做泡菜,年底办“百家坛子宴”,连调解家庭矛盾都在泡菜缸旁边聊。现在社区里流传着句话:“坛子封得住酸辣,支部解得了酸甜。”
给党支部品牌取名,本质上是在回答三个问题:我们是谁?我们为谁服务?我们凭什么被记住?答案不在文件里,而在田间地头的脚步声里,在车间机床的轰鸣声里,在社区广场的谈笑声里。当一个名字能让群众会心一笑,让党员心头一热,让工作找到抓手,这个品牌才算真正立住了。
探鸣起名网-中国较大的商业起名公司,成立于上海,拥有一线命名策划顾问团队,提供中英文品牌起名创意、品牌命名策划、英文商标起名、产品起名、企业取名服务,塑造强势品牌基因。所有方案包注册通过,包满意!微信:i-named